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概述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结构

  •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属于家庭布尼亚病毒科和属Nairo病毒下。
  • 它们是球形颗粒90至直径120纳米,5-10纳米的突起的表面上是可见的。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结构

图:克里米亚 - 刚果出血热病毒结构。来源:DOI:10.3892 / br.2015.545

  • 是包膜病毒,其包括两种糖蛋白(G1和G2)的。
  • 基因组是三部分,负意义的RNA基因组,称为大(L)、中(M)和小(S)片段,与蛋白质相关形成核衣壳。
  • 核衣壳被含脂膜包围。
  • 核衣壳包括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L蛋白)。

克里米亚 - 刚果出血热病毒基因组

  • 基因组是线性的,三方,分段负链RNA。
  • 它包括三段:大,中,小的。

Genome of 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图:奈洛病毒基因组,来源:病毒区

  • 大号段是12164个核苷酸,M片段是4888个核苷酸和S段是1712个核苷酸。
  • 它能编码四到六种蛋白质。
  • 在病毒的L、M和S段上,末端的互补核苷酸序列是保守的。
  • nairoviruses编码的S片段只有一个大的N蛋白和没有已知的非结构蛋白的编码信息。
  • 在内罗毕病毒属的M片段似乎只编码G2和G1。
  • 对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L RNA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发现该片段长度为12164个核苷酸,编码3944个氨基酸。
  • 病毒RNA依赖性RNA聚合酶(L)结合在每个壳体化段的启动子,并转录的mRNA。
  • 这些是由L蛋白合成期间使用帽抢封端。

克里米亚 - 刚果出血热病毒的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of 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来源:中华网2014

  • 克里米亚 - 刚果出血热(CCHF)病毒的Nairovirus在克里米亚半岛(现乌克兰南部),农业工人爆发出血热,首次发现了该属植物。
  • 1956年,同一病毒从今天的肯尼亚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一名患者身上分离出来,导致了实际的命名。
  • 虽然动物和人都可以被感染,但只有后来才会发展成疾病。
  • 克里米亚 - 刚果出血热是在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前苏联,中国,伊拉克,阿联酋,巴基斯坦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发现蜱传播的病毒病。所述载体通常蜱的是

克里米亚 - 刚果出血热病毒的传播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传播

图: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生命周期,来源: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 硬蜱,尤指硬蜱属,是CCHF病毒的宿主和载体。
  • 通过接触受感染的蜱虫或动物血液可向人类传播。
  • CCHF可以从一个感染的人到另一个由与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接触传播。
  • 医疗设备的不适当消毒、注射针头的重复使用和医疗用品的污染都可能导致医院内慢性卫生保健蔓延。

克里米亚 - 刚果出血热病毒的复制

Replication of 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图:克里米亚 - 刚果出血热病毒的复制,来源:DOI:10.3390 / v8040106

  1. 病毒通过糖蛋白附着在宿主受体上,并被内吞入宿主细胞内的囊泡。
  2. 在核壳体在细胞质释放泡膜结果病毒膜融合。
  3. 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复合物通过与基因组负链RNA的3 '的前导序列结合启动转录,病毒mrna被帽状于细胞质中。
  4. 复制过程中,RNA依赖性RNA聚合酶复合物结合在壳体化的前导序列( - )RNA基因组,并开始复制。
  5. 反基因组在复制和复制过程中被同时包裹,从而产生负意义基因组。
  6. 组装的核衣壳诱导宿主细胞膜形成膜曲率,并包裹在形成的芽在高尔基体通过胞吐释放被包裹的病毒粒子。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发病机制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发病机制

来源:https://doi.org/10.1089/vbz.2012.1061

  • 矢量的肠道最初感染,并经过数天或数周的病毒出现在唾液。
  • 当病媒吸血时,受感染的唾液进入人类或其他脊椎动物宿主的小毛细血管或淋巴管。
  • 随后是几天的潜伏期,之后脊椎动物宿主发生病毒血症。
  • 宿主发热,表现出感染病毒所特有的更严重的体征和症状。
  • 一个典型的体液免疫应答导致病毒血症和临床恢复停止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最初为主,其次是免疫球蛋白G(IgG)和主机复苏除非特定靶器官受到影响。
  • 靶器官是在克里米亚 - 刚果出血热的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
  • 这进一步导致止血失败通过刺激血小板聚集和脱粒,与内源性凝血级联的后续激活。
  • 促炎细胞因子是CCHF患者发病机制和死亡率的关键调节因子。
  • 白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在致命性CCHF患者中显著升高

克里米亚 - 刚果出血热临床表现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来源:https://doi.org/10.1089/vbz.2012.1061

  • 在3至21天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的非特异性发热病发生。
  • 最初的迹象和症状包括头痛,高热,腰痛,关节痛,胃痛,恶心和非血性腹泻。
  • 眼睛发红、脸发红、喉咙发红、上颚有瘀点是常见的。
  • 这是伴随着低血压,相对缓脉,呼吸急促,结膜炎,咽喉炎,以及皮肤潮红或皮疹。
  • 症状还包括黄疸,严重者情绪和感觉改变。
  • 出血期一般较短,病程迅速,有进行性出血的征象和素质,包括瘀点、结膜出血、鼻出血、呕血、咯血和黑斑。
  • 内部出血,腹膜后,包括和颅内出血,可能会出现..
  • 肝脾肿大可以存在并且在严重的情况下,死亡发生是由于多器官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循环性休克的结果。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诊断

  • 病毒隔离- - - - - -乳鼠颅内接种被认为是可用于病毒分离最敏感的系统。然而,一些敏感的细胞培养系统可如VERO,LLC-MK2和BHK-21细胞系。
  • 免疫组化染色也可以显示福尔马林固定组织中病毒抗原的证据。
  • 抗体的检测(IgG和IgM)由ELISA。
  • 病毒抗原的检测(ELISA抗原捕获),在血液中或在从一个致命的情况下和病毒分离收集的组织的病毒RNA序列(RT-PCR)。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治疗

  • 给予支持治疗,包括液体平衡和纠正电解质异常,氧合和血流动力学支持。
  • 该病毒对体外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ribavirin)敏感,通常以静脉和口服形式给该疾病患者使用,效果明显。

预防和控制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 目前没有安全有效的疫苗供人类使用。
  • 已知的直接接触血液或分泌物疑似或确诊病例如针刺损伤或接触粘膜如眼睛或嘴,推荐的过程是进行基线血液研究和开始病人口服利巴韦林接触后预防措施。
  • 在裸露的皮肤和衣服上使用驱虫剂。
  • 建议穿戴手套和其他防护服。
  • 避免接触有感染症状的牲畜或人的血液和体液。
  • 适当的感染控制措施的使用,以防止职业暴露。

留下你的评论

这个网站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邮件。了解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