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病毒-概述

腮腺炎病毒的结构

腮腺炎病毒的结构

  • 腮腺炎病毒粒子具有明显的多形性(100到600纳米),大致呈球形,外膜包裹着内部的螺旋状结构。
  • 在150到300nm的包膜上布满了病毒糖蛋白形成的突起,这些突起从病毒粒子表面上升到12到15 nm。
  • 线圈内部结构或核衣壳是核糖核糖蛋白络合物,其似乎是空心管,其单位长度为约1μm,直径为17nm和5nm的中心核。
  • 核衣壳由与核蛋白(NP)相关的负意义单链RNA、聚合酶磷蛋白(P)和大(L)组成。
  • L蛋白是RNA聚合酶,P蛋白有助于RNA合成,NP蛋白有助于维持基因组结构。
  • 核衣壳与病毒粒子包膜内部的基质(M)蛋白结合。
  • 包膜包含两个糖蛋白,一个是融合(F)蛋白,它促进病毒和宿主细胞膜的融合,另一个是病毒附着蛋白(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血凝素[H],或糖蛋白[G]蛋白)。
  • 全长基因组RNA是负极性极性的未分段的单链大分子。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基因组

  • 基因组是单质、无节的单链RNA,具有负极性,包含约15.3个碱基。
  • 病毒含有六个主要结构蛋白:核衣壳相关蛋白(NP),磷蛋白(P)和聚合酶蛋白(L)与核衣壳有关;膜或基质(M)蛋白质;和两种糖蛋白,血凝素 - 神经氨氨酸酶(HN)和融合(F)分子。
  • 病毒基因已经测序,腮腺炎病毒的基因令是3'-NP.- - - - - -P- - - - - -- - - - - -F- - - - - -上海- - - - - -接下来的- - - - - -l5 '。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基因组

  • 有一个由55个核苷酸组成的非转录前导序列和24个核苷酸组成的后导序列,在它们的极端处共享反互补。

腮腺炎病毒的流行病学

  • 流行性腮腺炎在世界范围内流行。
  • 病例在炎热气候中全年出现,在温和气候中在冬季和春季达到高峰。
  • 腮腺炎主要是儿童感染,5-9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 暴发发生在人群密集有利于病毒传播的地方。
  • 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腮腺炎通常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不是腮腺炎。
  • 腮腺炎的总体死亡率低(美国每10,000例死亡人数),主要是由脑炎引起的。
  • 自引入活病毒疫苗以来,腮腺炎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下降。
  • 1967年,腮腺炎疫苗获得许可,美国大约有20万腮腺炎病例(和900名脑炎患者)。
  • 从2001年到2003年,每年含有少于300颗腮腺炎。
  • 2006年,美国爆发流行性腮腺炎,导致5700多人感染。
  • 2009年,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爆发了腮腺炎,其中88%的感染者接种了疫苗。
  • 2004年在英国发生了巨大的腮腺炎,造成了超过56,000例案件。

腮腺炎病毒的复制

  • 病毒粒子通过HN蛋白连接到细胞唾液蛋白或糖脂受体。
  • 然后F蛋白介导病毒包膜与生理pH的血浆膜,核糖核糖蛋白酶在细胞质中释放。
  • 释放出来的核衣壳保持完整,所有三个相关蛋白(N, P, L)都是进入病毒基因组转录所必需的。
  • 因此,这种核衣壳结构通过病毒mRNA从负意义病毒RNA的转录过程作为感染起始的模板。
  • 在复制循环的早期阶段,病毒基因组指示了(+)感应领导者的合成和六到十个离散的未加工的mRNA物种。
  • mrna被封顶和聚腺苷化。
  • 当N蛋白浓度达到临界水平时,它结合到初生的(+)意义的反基因组中间体,结果阻止了全长RNA分子的聚腺苷酸化、终止和重新启动,然后转录切换到全长基因组中间体的复制:这些反过来又作为产生新生的全长(-)感病毒基因组的模板。
  • 新合成的RNA与N蛋白和L蛋白联系起来形成螺旋核衣壳。
  • 核糖核糖蛋白酶体通过血浆膜和芽通过Escrt复合物与基质蛋白相互作用,释放病毒虫。

腮腺炎病毒的发病机制

  • 自然感染是由飞沫传播引起的。
  • 原发性复制发生在鼻腔或上呼吸道上皮细胞。
  • 然后病毒血症将病毒传播到唾液腺和其他主要器官系统。
  • 潜伏期可由2至4周不等,但一般约为14至18天。
  • 在腮腺炎发作前,病毒可在唾液中传播长达6天。
  • 大约三分之一的受感染的个体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但同样能够传播感染。
  • 唾液中病毒排泄的终止与病毒特异性分泌IGA的局部外观相关,早在疾病发作后5天就会与病毒特异性分泌IGA相关。
  • 病毒特异性IgM抗体也在唾液中早期出现。
  • 因此,腮腺炎患者能够在7到10天的间隔时间内通过呼吸道传播病毒。
  •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也会发生。
  • 干扰素在腮腺炎的早期诱导。
  • 血浆病毒血症随着腮腺炎病毒特异性肱骨抗体的发展而消失,这可以在血清早期在血清中检测到诱导的人类表观或不吸引人感染后11天。
  • 腮腺炎病毒优先感染活化的人T淋巴细胞。
  • 腮腺炎是一种全身性病毒性疾病,有在各种内脏器官的上皮细胞中复制的倾向。
  • 病毒经常感染肾脏,可以在大多数患者的尿液中检测到。
  • 在出现临床症状后,病毒血症可持续长达14天。
  • 中枢神经系统也常受感染,没有腮腺炎也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
  • 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入侵可能是通过脉络膜丛发生的。
  • 经血源性感染的单核细胞可穿过有孔的脉络膜丛间质内皮,成为脉络膜上皮继发感染的来源。
  • 病毒从脉络膜细胞的脑室表面成熟提供了子代病毒粒子,这些子代病毒粒子通过脑脊液广泛分布于脑室通道和蛛网膜下腔。

腮腺炎病毒的临床表现

腮腺炎病毒的临床表现

  • 至少三分之一的腮腺炎感染是亚临床的,包括2岁以下儿童的大多数感染。
  • 症状病例的最典型特征是唾液腺肿胀,约50%的患者发生。
  • 病毒感染导管上皮,产生胞浆内包涵体(病毒核衣壳)和病毒抗原,最终受累细胞脱屑。
  • 前驱期的不适和厌食随之而来的是腮腺和其他唾液腺的迅速扩大。
  • 腮腺中的肿胀,炎症和组织损伤可能产生血清和尿淀粉酶水平的升高。
  • 病毒也常播散到肾脏,远端肾小管、肾盏和输尿管的上皮细胞似乎是病毒复制的原发部位。
  • 王图鱼作为肾脏受累的表达,可以在大多数患者中检测到,有时在临床症状发作后长达14天。
  •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是常见的(10-30%的病例)。
  • 流行性腮腺炎引起无菌性脑膜炎,男性比女性更常见。
  • 脑膜脑炎通常在唾液腺发炎后5-7天发生,但多达一半的患者没有腮腺炎的临床证据。
  • 流行性腮腺炎、脑膜炎和脑膜脑炎的病例通常不会有后遗症,尽管单侧耳聋在10万例中约有5例发生。
  • 睾丸和卵巢可能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在青春期之后。
  • 大约20-50%的男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发展睾丸炎(通常是单侧)。
  • 睾丸萎缩可由压性坏死引起,但不育很少发生。
  • 腮腺炎卵巢炎发生在大约5%的妇女。
  • 胰腺炎据报道约4%的病例。
  • 胰腺受累通常表达为轻度外延疼痛,但也已经报道了严重的出血性胰腺炎和短暂的外泌术函数异常。
  • 当母亲在怀孕的前三个月感染流行性腮腺炎时,发生在血源性胎盘感染后,无论随后是否有病毒传播直接涉及胎儿组织,都可能导致胎儿损耗。
  • 在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的产物中,已经描述了带有含有胞浆内包涵体的蜕膜细胞的增殖性坏死性绒毛炎。

腮腺炎病毒的实验室诊断

标本

  • 从唾液中分离病毒在出现症状的最初4到5天是最成功的。
  • 在症状开始后,病毒可从尿液中恢复长达2周,特别是如果采取谨慎措施,首先清除尿液中的碎片,然后用超离心法浓缩病毒。
  • 在脑膜炎患者中,CSF可以预期最多可以在8至9天内的样品中产生病毒。

病毒分离

  • 猴子肾脏初级或细胞系可用于分离,尽管其他连续细胞系在敏感性上几乎相当。
  • 采集后应在收集后不久接种,因为腮腺炎病毒是散热物。
  • 为了快速诊断,应用腮腺炎特异性抗血清进行免疫荧光,可在贝壳瓶接种细胞培养物2-3天后检测到腮腺炎病毒抗原。
  • 并非所有原发性腮腺炎病毒分离物都表现出合胞细胞病变效应。
  • 因此,血液吸附技术应应用于所有培养物之前,他们被丢弃为阴性。
  • 免疫荧光技术不仅可以直接确认培养中血凝病毒的分离,而且还具有适当的试剂,将分离物作为腮腺炎病毒指定。

核酸检测

  • RT-PCR是一种非常敏感的方法,可以检测临床样品中的腮腺组基因组序列。
  • 它可以在许多在病毒分离尝试中结果为阴性的临床样本中检测病毒。
  • RT-PCR检测可以鉴别病毒株,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

血清学

  • 简单的腮腺炎抗体检测不足以诊断感染。
  • 相反,可以使用成对的血清来证明抗体升高:抗体滴度的四倍或更大升高是腮腺炎感染的证据。
  • 常用的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HI试验。
  • 抗HN蛋白的抗体是中和的。
  • ELISA可以设计用于检测腮腺炎特异性IgM抗体或腮腺炎特异性IgG抗体。
  • 腮腺炎IgM在疾病早期均匀呈现,并且很少持续超过60天。
  • 因此,在发病早期提取的血清中发现流行性腮腺炎特异性IgM强烈提示近期感染。

腮腺炎病毒的治疗

目前还没有针对腮腺炎病毒的特殊治疗方法。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的预防和控制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的预防和控制

  • 通过有效的疫苗接种计划进行预防是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合理方法。
  • 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免疫是降低流行性腮腺炎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最佳途径。
  • 使用现场减毒的腮腺炎病毒疫苗导致了野生型感染的腮腺炎和相关后遗症的发病率显着下降。
  • 有些保护可以通过被动免疫给予,但不是很可靠,即使在腮腺炎阶段给予,也可以预防严重的睾丸炎。
  • 腮腺炎疫苗,基于Jeryl林恩或者免疫株,作为单价疫苗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特别是在美国,但现在广泛纳入三联MMR疫苗。
  • 这三种成分都是减毒活病毒,腮腺炎成分能诱导良好的抗体水平,持续时间足够长,表明受体成年后不会易感。
  • 1967年,一种有效的鸡胚细胞培养减毒活病毒疫苗在美国获得许可。
  • 它产生亚临床的非传染性感染。
  • 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可与麻疹和风疹(MMR)活病毒疫苗联合使用。
  • 联合活病毒疫苗能在约78-95%的接种者中产生针对每种病毒的抗体。
  • MMR疫苗接种后无菌性脑膜炎的风险没有增加。
  • 建议入学时接种两剂MMR疫苗。
  • 流行性腮腺炎的控制措施必须主要针对预防。

腮腺炎病毒

发表评论

本网站使用AkisMet减少垃圾邮件。了解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