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圆线虫(寄生蛔虫)-一种螺纹虫

类圆线虫属stercoralis是一种能引起圆线虫病的寄生虫。它通常被称为蛲虫在美国。它是已知的引起人类感染的最小的线虫。它们在线虫中是独特的,因为它有寄生和自由生活的形式。

粪圆线虫(寄生蛔虫)-一种螺纹虫

图片来源:澳大利亚寄生虫学协会而且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历史

  • 类圆线虫属stercoralis被称为“军事蠕虫”。
  • 1876年,诺曼德在CochinChina的法国士兵的腹泻粪便中首次发现了它。1902年,斯蒂特斯和哈索将其命名为(strongylus-round;eidos-resembling;stercoralis-fecal)。
  • 生命周期和致病性后来在20世纪初被描述。

的分布类圆线虫属stercoralis

  • 的感染美国stercoralis与粪便污染土壤或水有关。因此,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和与农业活动有关的地区,其流行率较高。
  • 这种情况在社会经济处境不利者和制度化人口中更为常见。
  • 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世界性的分布,但也可能发生在温带地区。
  • 它常见于巴西、哥伦比亚和远东地区——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和菲律宾。
  • 它也在美国东南部和欧洲南部流行,尽管美国的大多数病例发生在移民难民、旅行者和曾生活在流行地区的退伍军人中。
  • 类圆线虫属感染并不局限于人类宿主。狗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易受感染,这可能在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栖息地类圆线虫属stercoralis

  • 它既以自由生活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也以肠道寄生虫的形式存在。
  • 成年雌虫在小肠内(十二指肠和空肠)而自由生活的雌性蠕虫在环境中繁殖。
  • 雄性蠕虫总是自由生活,被认为是不寄生的。

形态类圆线虫属stercoralis

雌性蠕虫寄生

  • 寄生的雌性蠕虫是薄的,半透明的,无色的,埋在粘膜上皮的近端小肠。
  • 它长2.5毫米,宽0.05毫米,而自由生活的雌性蠕虫更小更厚(1毫米× 80 μm)。
  • 前部有一个有三个小嘴唇的嘴。
  • 它有一个圆柱形的食道,占据身体的前三分之一,肠道在后三分之二,肛门位于腹部中部。
  • 后端非常尖。
  • 生殖系统包括成对的子宫、阴道和外阴。成对的子宫通向外阴,位于身体中后三分之一的交界处。
  • 在怀孕的雌性子宫中,子宫内含有直径为50 μm × 30 μm的透明卵形卵。
  • 蠕虫病毒是卵胎生的
  • 一条雌虫每天能产50个卵。
  • 单个蠕虫的寿命为3到4个月,但由于它可以引起自身感染,感染可能会持续数年。

*它的子宫缠绕在一起,看起来像一根扭曲的线,因此它们的共同名称是threadworm。

男性寄生蠕虫

  • 它们比雌性短而宽,长约0.6-1毫米,宽约40-50μm。
  • 它们在人类感染中不常见,因为它们没有穿透力,因此不会侵入肠壁。
  • 受感染的人体内不存在雄性寄生虫。
  • 它们的后端有两个针状体,在交配时穿透雌性。

粪圆线虫的形态

图片来源:澳大利亚寄生虫学协会

鸡蛋

  • 怀孕雌鱼子宫内的卵很明显。
  • 每个子宫包含8-10个卵子,前后排列成一排(图17.1)。
  • 它们外壳薄,透明,呈椭圆形,长50-60 μm,宽30 - 35 μm
  • 鸡蛋的类圆线虫属是卵胎生的,即它们立即在粘膜内孵化,并以非感染性横纹肌状幼虫(第一阶段幼虫)的形式出现在小肠腔内,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幼虫

横纹形幼虫(L1期)

  • 这是幼虫的第一个阶段,它会立即从小肠中的卵中孵化出来。
  • 它是在粪便中发现的最常见的寄生虫。
  • 它具有积极的运动能力,长度为0.25 mm,宽度为16 μ m。
  • 它有一个短的嘴,一个相对短的肌肉双球食道,和一个不明显的生殖原基。
  • L1幼虫移入肠腔,下肠随粪便排出,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成熟,成为自由生活的成年雄虫和雌虫。
  • 它是在人类粪便中发现的诊断形式。

丝状幼虫(L3期)

  • 这是幼虫的第三个阶段,即感染阶段。
  • L1幼虫蜕皮两次成为L3幼虫。
  • 它长而细长,长度为0.55毫米。
  • 它的嘴很短,食道很长,宽度均匀,尾巴有缺口。
  • 这些感染L3阶段是长期存在的,可以在环境中持续存在,直到遇到合适的宿主
  • 它们像钩虫病一样通过皮肤进入人体。

生命周期类圆线虫属stercoralis

宿主:涉及单个宿主(男子)

感染性阶段:丝状幼虫(L3)。

粪圆线虫的生活史

图片来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传播方式

  • 主要传染源是被人类粪便污染的土壤。
  • L3幼虫穿透皮肤(赤脚行走)。幼虫释放出有助于渗透的水解酶。
  • 自体传染(内部自体传染)。
  • 通过将器官如肾脏移植到新的宿主。
  • 虽然罕见,但幼虫的其他传播途径已被报道,如在子宫内,通过乳房途径,或人畜共患病传播。

的生命周期年代stercoralis复杂的因为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展。它在人类线虫中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有一个独立生存的土壤周期和一个寄生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它可以在土壤中以土壤细菌为食,经过几代人而长期存在。

1.独立生存的土壤周期

  • 胚胎卵在粘膜内孵化,并以非感染性横纹肌状幼虫的形式出现在小肠腔内
  • 横纹肌形幼虫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随受感染的最终宿主的粪便排出
  • 随粪便排出的幼虫在土壤中可经历两种发育

直接开发。

  • 横纹虫幼虫在到达土壤两次蜕皮后,在3-4天内变成具有传染性的丝状幼虫(L3)。
  • L3幼虫作为感染形式,通过穿透皮肤感染人。

b。间接发展

  • 横纹肌幼虫经粪便排出后,于24- 30小时内在潮湿的土壤中发育成自由生活的成年雄性和雌性。
  • 成虫交配,雌虫产生胚胎。
  • 卵很快孵化出来,释放出下一代横纹肌状幼虫(L1),该幼虫蜕皮两次,成为具有传染性的L3丝状幼虫。
  • 丝状幼虫穿透完整的皮肤,进入寄生感染阶段。

2.寄生循环

  • 在穿透皮肤后,丝状幼虫(L3)通过淋巴管或小静脉到达心脏右侧,然后通过肺循环到达肺部。
  • 在肺部,幼虫穿过肺泡,向上迁移到气管支气管树,最后吞下痰,到达胃肠道。
  • 在近端小肠,幼虫mol两次,成虫,产卵经单性生殖(寄生雄性不存在)
  • 雌成虫寄生在小肠的粘膜下组织中。
  • 卵子在最初穿透皮肤后25-30天开始产生。
  • 横纹肌幼虫立即孵化并进入肠腔。它们随粪便排出(自由生命周期),生命周期重复。或者会引起自体感染。

自体传染高度传染

  • 圆线虫病更不寻常的特点是概念自体传染
  • 横纹石型幼虫可在结肠远端或潮湿环境中转化为丝状幼虫。
  • 这种具有传染性的丝状幼虫可穿透结肠黏膜(内部自体传染)也可能穿透肛周区域的皮肤(外部自体传染)并“重新感染”宿主。
  • 这种自身感染的过程可能是相当常见的,并解释了这种有机体在宿主中持续存在数十年,并可能有助于发展高度传染
  • 在过度感染综合征中,大量的横纹肌形幼虫转化为丝状幼虫,穿透结肠黏膜,引起严重的疾病。这发生在虚弱、营养不良或免疫抑制的个体。
  • 糖皮质激素治疗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肠道运动障碍、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酒精中毒、低氯酸盐、淋巴瘤、器官移植和麻风病。
  • 人类t细胞嗜淋巴病毒1型(HTLV-1)也与严重的类圆线虫感染有关。
  • 过度感染综合征最严重的形式是播散性感染幼虫寄生于其他器官,包括肝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

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类圆线虫属stercoralis

  • 50%以上的慢性感染者可能无症状。
  • 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粪便中幼虫是唯一的感染迹象。
  • 临床疾病可有皮肤、肺部和肠道表现。

皮肤表现

  • 当幼虫大量进入皮肤时,可出现皮炎,丝状幼虫穿透部位出现红斑和瘙痒。
  • 在先前感染致敏的患者中,可能会有过敏反应。
  • 瘙痒和荨麻疹,特别是周围的肛周皮肤和臀部,是症状慢性类圆线虫病
  • 迁徙的幼虫可产生病征性蛇行性荨麻疹疹幼虫卡伦牌(意思是“赛车幼虫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0厘米。常见于臀部、会阴和大腿,可能代表自体感染。

肺表现

  • 当幼虫从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时,肺泡和肺泡内可能发生小出血
    细支气管。
  • 肺部症状如咳嗽、喘息或呼吸短促,以及短暂的肺浸润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可能出现支气管肺炎,在某些病人可发展为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症状。
  • 幼虫的类圆线虫属可能在这些病人的痰中发现。

肠道症状

  • 随着胃肠道受累的发展,可能出现胃壁不适,提示有消化性溃疡,
    腹胀,恶心,腹泻。
  • 其他表现为蛋白丢失性肠病和麻痹性肠梗阻。

并发症

  • 很少有更严重的感染与吸收不良和蛋白质-卡路里营养不良有关。
  • 在许多慢性感染者中,症状随着粪便中出现幼虫而消失,尽管大多数人有持续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 过度感染综合征和播散性圆线虫病是该病的重要并发症

实验室诊断类圆线虫属stercoralis

标本:大便、尿和痰

1.显微镜

  • 直接湿搭大便而且大便浓度检查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以示范横纹肌幼虫在新通过的粪便。
  • 粪便中发现的幼虫必须与钩虫卵孵化的幼虫区分开来。它们的特点是口腔较短,尾部有缺口,食道位于身体的一半。
  • 粪便检查敏感度较低(30%),因为幼虫排水量不规律且低。
  • 有时十二指肠分泌物可通过enterotest并检查了幼虫的存在。
  • 在通常含有大量丝虫病幼虫的痰液、其他体液和组织中很容易诊断播散性圆线虫病。

粪圆线虫的实验室诊断

图:(一)类圆线虫属stercoralis横纹肌样幼虫L1(长250µm,放大率40×), BC:口腔,GP:生发原基;(B)幼虫在琼脂平板上的迁移路径(黑色箭头);(C)美国stercoralis具针叶的成年雄性(白色箭头);(D)胚原基。图片来源:莱蒂齐亚·奥蒂诺等人,2020

2.凳子上的文化

  • 粪便培养是在粪便中幼虫稀少时进行的
  • 培养技术使用原田森滤纸管法皮氏培养皿(倾斜培养)技术Baermann漏斗琼脂平板培养技术而且木炭文化方法。
  • 幼虫发展成自由生活的形式,并在木炭培养的粪便中繁殖。
  • 7-10天后可看到大量自由生活的幼虫和成虫。
  • 琼脂平板法检测圆线虫的灵敏度为96%。

3.血清学

  • 血清学试验已被描述,使用圆线虫或丝虫病抗原。
  • 补体结合间接红细胞凝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已报告。
  • ELISA的敏感性为95%,当镜检阴性时应使用,但特异性较低
    与其他蠕虫感染的交叉反应。

4.成像

  • 小肠和肺部感染的放射学表现据说是特征性的,有助于诊断。

5.分子诊断

  • 一个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建立了粪样圆线虫DNA检测方法,特异性100%,灵敏度高。

6.其他人

  • 嗜酸性粒细胞外围(血中>500/cumL)是一个恒定的发现。然而,在严重的过度感染中,嗜酸性粒细胞有时可能不存在。
  • 总计血清免疫球蛋白(Ig) E超过一半的患者抗体水平升高

治疗类圆线虫属stercoralis感染

  • 伊维菌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口服药物。剂量:每天200毫克/公斤,连续服用2天。
  • 噻苯咪唑剂量为25毫克/公斤,每天两次,连续服用3天,是否同样有效,但副作用的发生率更高,包括恶心,呕吐,恶臭的味道和恶臭的尿液
  • 阿苯达唑比两者都要低效噻苯唑或伊维菌素,剂量:(每天400毫克,连续3天)。
  • 对于播散性圆线虫病,伊维菌素治疗应延长至少5-7天。

预防类圆线虫属stercoralis

  • 防止粪便污染土壤。
  • 粪便的卫生处理
  • 避免接触受感染的土壤和污染的表面水域
  • 治疗所有感染病例。

参考文献

  1. Stephen Gillespie(编辑)和Richard D. Pearson(编辑)。2001.临床寄生虫学原理与实践。威利。
  2. Abhay R. Satoskar, 2009。医学寄生虫学,第一版。CRC出版社。
  3. Sougata Ghosh》2017。帕尼克医学寄生虫学教科书,第8版。杰比兄弟医疗酒吧。
  4. Ottino L, Buonfrate D, paraddies P, Bisoffi Z, Antonelli A, Rossolini GM, Gabrielli S, Bartoloni A, Zammarchi L.原产人类和犬类类圆线虫属stercoralis欧洲感染:一例意大利青少年的人类病例报告及文献系统回顾。病原体.2020;9(6): 439。https://doi.org/10.3390/pathogens9060439。

来源

  • https://www.onlinebiologynotes.com/strongyloides-stercoralis-morphology-life-cycle-pathogenesisdiseases-diagnosis-and-treatment/- 10%
  • https://parasiticinfection.wordpress.com/2020/12/08/example-post-3/- 6%
  • https://www.cdc.gov/dpdx/strongyloidiasis/index.html- 3%
  • http://wormbook.org/chapters/www_genomesStrongyloides/genomesStrongyloides.html- 2%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rongyloides_stercoralis- 2%
  • https://europepmc.org/article/MED/20733481- 1%
  •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ntds/article?id=10.1371/journal.pntd.0001044- 1%
  • https://web.stanford.edu/group/parasites/ParaSites2003/strongyloides/lifecyclecontent.html- 1%
  • https://labweeks.com/strongyloides-stercoralis/- 1%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580951719300285- < 1%
  •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parasitology/article/accuracy-of-realtime-polymerase-chain-reaction-to-detect-schistosoma-mansoni-infected-individuals-from-an-endemic-area-with-low-parasite-loads/30D48613B5707CE815BC6374E1AD6611- < 1%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immunology-and-microbiology/tiabendazole- < 1%
  •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inf/article/piis1473 - 3099(20) 30328 - 5 /全文——< 1%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235977/- < 1%

留下你的评论

本网站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邮件。了解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