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色谱法的定义
色谱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物理技术,它可以对混合物的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纯化,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
- 大量的色谱程序利用大小、结合亲和力、电荷和其他性质的差异来分离物质。
- 它是一种强大的分离工具,在科学的所有分支中都被使用,而且常常是从复杂混合物中分离成分的唯一手段。
- 色谱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因为它允许根据混合物的性质、结构、大小和其他性质对其成分进行分离。
- 一般来说,色谱法是基于这样的原理:当混合物加入到流动相中时,通过固定相(主要是固体表面),混合物的某些成分被附着在固定相上,混合物的各组分就被分离了。与此同时,其余部分随着移动阶段而传递。
- 因此,所有色谱技术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什么是固定相?
色谱法中的固定相是附着在玻璃或金属表面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相,待分离混合物的成分在其上被选择性吸收。
- “静止”一词是指当另一相移动时,该相保持静止。
- 大多数用作固定相的物质都是多孔的,因此在色谱过程中组分可以吸附。
- 色谱过程中选择的固定相取决于要分离的成分的性质和色谱的类型。
- 根据色谱的类型,凝胶珠、薄而均匀的纸、二氧化硅、玻璃、某些气体甚至液体成分被用作固定相。
图片来源:Diseñada por Cerotec Estudios.
什么是流动相?
色谱中的流动相是通过色谱系统的液相或气相,在色谱系统中,混合物的成分通过吸附到固定相以不同的速率分离。
- 流动相是在混合物沿固定相向下移动时携带混合物的溶剂。
- 流动一词表示该相在色谱系统中向下移动,而另一相保持不变。
- 根据待分离成分的性质和色谱类型,色谱过程中选择用作流动相的物质。
- 醇、水、醋酸、丙酮或某些气体是不同色谱技术中常用的流动相。
色谱类型
1.亲和色谱法
亲和色谱是一种分离技术,其中混合物的成分根据其对系统固定相的亲和力进行分离。
亲和层析原理
- 这种色谱技术的原理是,当对固定相有亲和力的元素与固定相结合时,混合物的组分被分离。相反,其他组分用流动相洗脱。
- 底物/配体与固定相结合,使组分结合的活性位点暴露出来。
- 现在,混合物通过流动相,在流动相中,具有底物结合位点的组分与固定相上的底物结合,而其余组分用流动相洗脱。
- 然后通过改变pH值、离子强度或其他条件来洗脱附在固定相上的组分。
图:亲和色谱法。图片来源:创造性生物结构.
亲和层析步骤
- 柱的制备方法是将琼脂糖或纤维素等固体载体装入柱中,并将带有间隔臂的底物/配体连接到柱上。
- 将含有混合物的流动相以恒定的速度倒入柱中。
- 一旦该过程完成,通过改变有利于配体和混合物组分分离的条件,将配体-分子络合物从固定相中洗脱。
亲和层析的用途
- 亲和层析是一种主要的酶和蛋白质分离技术。
- 这一原理也适用于体外抗原-抗体反应。
- 这种技术用于分离成分以及从混合物中除去杂质。
- 亲和层析可用于检测核酸的突变和核苷酸多态性。
亲和色谱的例子
- 利用对氨基苯基-1-硫代-β- d -半乳糖琼脂糖作为亲和基质从蛋白质混合物中纯化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
- 过量白蛋白和α的去除2.-血清白蛋白中的巨球蛋白。
2.阴离子交换色谱法
阴离子交换色谱是一种以离子交换树脂的形式将带负电荷的分子与带正电荷的固定相相互作用的分离技术。
阴离子交换色谱原理
- 该技术基于带正电的树脂和带负电的分析物的吸引原理。在这里,带正电的离子交换是为了除去带负电的分子。
- 固定相首先涂上正电荷,其中带负电荷的混合物组分将结合。
- 阴离子交换树脂与带负电荷的组分具有更高的亲和力,然后结合这些组分,取代带正电荷的树脂。
- 然后使用不同的缓冲液去除阴离子交换树脂组分络合物。
图:阴离子交换色谱法。图像来源:https://sites.google.com/site/chromospectrum/i-exchange
阴离子交换色谱法的步骤
- 用带正电荷的树脂填充柱作为固定相。
- 然后,带有带电粒子的混合物通过带负电荷的分子与带正电荷的树脂结合的色谱柱。
- 阴离子交换树脂然后通过柱负电荷分子现在结合到阴离子交换树脂取代正电荷树脂。
- 现在,在色谱柱上加入适当的缓冲液,以分离阴离子交换树脂和带电分子的络合物。
阴离子交换色谱法的应用
- 阴离子交换色谱法用于从混合物中分离蛋白质和氨基酸。
- 带负电荷的核酸可以被分离出来,这有助于进一步分析核酸。
- 这种方法也可用于水净化,其中阴离子交换为羟基离子。
- 阴离子交换树脂可用于金属分离,因为它们通常带有负电荷的配合物与阴离子交换剂结合。
阴离子交换色谱法实例
- 核酸分离从细胞破坏后得到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核酸
- 从血清中获得的粗混合物中分离蛋白质。
3.阳离子交换色谱法
阴离子交换色谱法是通过正电荷分子与带负电荷的固定相以离子交换树脂的形式相互作用来分离正电荷分子的技术。
阳离子交换色谱原理
- 该技术基于带负电的树脂和带正电的分析物的吸引原理。在这里,带负电荷的离子发生交换以除去带正电荷的分子。
- 固定相首先涂上负电荷,带正电荷的混合物组分将在此处结合。
- 然后,与带正电荷的组分具有较高亲和力的阳离子交换树脂结合这些组分,取代带负电荷的树脂。
- 然后使用不同的缓冲液去除阳离子交换树脂组分络合物。
阳离子交换色谱的步骤
- 用带负电荷的树脂填充柱作为固定相。
- 带电荷粒子的混合物随后通过柱,在柱中带正电荷的分子与带负电荷的树脂结合。
- 然后阳离子交换树脂通过柱,此时带正电的分子与阳离子交换树脂结合,取代带负电的树脂。
- 现在在色谱柱上加入适当的缓冲液,分离阳离子交换树脂和带电分子的络合物。
阳离子交换色谱的用途
- 阳离子交换色谱法用于分析核酸水解后的产物。
- 这也可以用于金属分离,金属离子本身结合到带负电荷的树脂,以去除带负电荷的络合物。
- 阳离子交换色谱法通过氢离子交换带正电荷的离子来净化水。
- 它也用于分析岩石和其他无机分子。
阳离子交换色谱法实例
- 从地壳中分离出的带正电的稀土离子。
- 通过分析钙离子的存在来测定天然水中总溶解盐的方法。
4.柱层析
柱层析是一种分离技术,在这种分离技术中,混合物中的成分是根据它们与固定相的差异吸附来分离的,导致它们在通过色谱柱时以不同的速度移动。
它是一种固-液色谱技术,其中固定相为固体,流动相为液体或气体。
柱色谱原理
- 该技术基于差分吸附原理,即混合物中的不同分子与固定相上的吸收剂具有不同的亲和力。
- 具有较高亲和力的分子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吸附,从而降低了它们在柱中的移动速度。
- 然而,亲和力较低的分子以较快的速度移动,从而允许分子以不同的分数分离。
- 在这里,柱色谱中的固定相也称为吸收剂,是固体(主要是二氧化硅),流动相是液体,允许分子在柱中顺利移动。
图:柱层析法。图片来源:预科生.
柱层析步骤
- 该柱是通过取一根玻璃管来制备的,玻璃管是干燥的,并涂上一层薄而均匀的固定相(纤维素,二氧化硅)。
- 然后将混合物加入到流动相中制备样品。样品从塔顶进入柱内,在重力的影响下允许样品通过。
- 结合到柱上的分子通过洗脱技术分离,其中使用相同极性的溶液(等度技术),或使用具有不同极性的不同样品(梯度技术)。
- 分离出的分子可进一步用于各种目的的分析。
柱色谱法的用途
- 柱层析法通常用于各种生物混合物的杂质分离和纯化。
- 该技术也可用于分离各种样品中的活性分子和代谢物。
- 柱色谱法越来越多地用于检测粗提取物中的药物。
柱层析的例子
- 从含有脂类、蜡和色素的动物源性固体食品样品中提取农药。
- 普拉姆林肽的合成,它是一种用于治疗癌症的肽激素胰淀素的类似物1型和2型糖尿病.
- 生物活性糖脂的纯化,显示对HSV-1(疱疹病毒)的抗病毒活性。
5.闪光色谱法
闪速色谱是一种分离技术,使用较小尺寸的凝胶颗粒作为固定相,使用加压气体驱动溶剂通过色谱柱。
闪速色谱原理
- 快速色谱法的原理与柱色谱法相似,柱色谱法根据各组分在固定相上的差异吸附来分离各组分。
- 应用的样品通过使用加压气体通过,使过程更快和更有效。
- 分子结合到固定相的基础上,他们的亲和力,而其余的溶剂是通过应用压力气体洗脱,这加快了过程。
- 在这里,固定相是固体,流动相和洗脱溶液是液体,并使用额外的加压气体。
图:闪光色谱法。图片来源:悉达多·s·拜斯亚(研究之门)
快速色谱法的步骤
- 该柱是通过取一根玻璃管来制备的,玻璃管是干燥的,并涂上一层薄而均匀的固定相(纤维素,二氧化硅)。柱的底部和顶部都用棉絮填充,以防止凝胶溢出。
- 然后将混合物加入到流动相中制备样品。样品从塔顶进入柱内,用泵送的样品以恒定速率通过样品。
- 结合在色谱柱上的分子用洗脱液分离,使用相同极性的溶液(等晶技术),或使用不同极性的样品(梯度技术)。
- 洗脱溶剂施加恒定的最小压力,使溶质沿色谱柱向下移动。
- 分离出的分子可进一步用于各种目的的分析。
闪光色谱法的用途
- 快速色谱法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分离不同混合物组分的方法。
- 用于天然和合成混合物的粗提物中去除杂质。
6.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分离技术,根据分子与固定相的亲和力,根据其保留时间对分子进行分离。
样品是在注入点蒸发的液体或气体。
气相色谱原理
- 气相色谱法的原理是,与固定相亲和力较高的组分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从色谱柱中出来,因此保留时间较长。
- 然而,与固定相亲和力较高的组分在随流动相移动时保留时间较短。
- 流动相是一种气体,主要是氦气,它携带样品通过色谱柱。
- 进样后,将样品转化为蒸汽级,然后通过检测器确定保留时间。
- 当组分在不同的时间从固定相出来时,它们被分开收集。
图:气相色谱法。图片来源:一口体积生物.
气相色谱步骤
- 将样品注入柱中,在柱中蒸发成气态。蒸发后的组分与流动相混合,通过色谱柱的其余部分。
- 色谱柱设置固定相,分子在固定相的亲和力基础上被分离。
- 由于混合物成分保留在色谱柱中的时间不同,因此它们在不同的时间到达检测器。
气相色谱法的用途
- 这种技术被用来计算不同样品中不同化学物质的浓度。
- 它被用于分析空气污染物、石油泄漏和其他样本。
- 气相色谱法还可以用于法医科学,以识别和量化在犯罪现场发现的各种生物样本。
气相色谱的例子
- 运动员尿液中兴奋剂的鉴定。
- 土壤和水样中固体药物的分离与定量。
7.凝胶过滤色谱法/凝胶渗透色谱法/尺寸排除色谱法/分子筛色谱法
凝胶过滤色谱是一种分配色谱的形式,用于分离不同大小的分子。
这种技术也经常被称为其他各种名称,包括凝胶渗透、凝胶排斥、尺寸排斥和分子筛色谱。
原则
- 分子根据其相对大小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分配。
- 固定相是具有特定孔径的多孔聚合物基质。
- 当样品注入流动相时,流动相占据了固定相的孔隙。
- 如果分子的大小足以进入气孔,它们就会部分或全部留在气孔中。
- 然而,更大尺寸的分子被保留,不能进入孔隙,导致它们随着流动相移动,出柱。
- 如果流动相用在水溶液中,则此过程称为凝胶过滤色谱。
- 如果使用的流动相是有机溶剂,则称为凝胶渗透色谱。
图:凝胶过滤色谱法。图像来源:生命科学.
台阶
- 柱内填充有具有明确孔径范围的半渗透、多孔聚合物凝胶珠。
- 将样品与流动相混合,然后从柱顶注入柱中。
- 结合在色谱柱上的分子用洗脱液分离,使用相同极性的溶液(等晶技术),或使用不同极性的样品(梯度技术)。
- 洗脱条件(pH、必需离子、辅助因子、蛋白酶抑制剂等)可以选择,这将补充感兴趣的分子的要求。
使用
- 凝胶过滤色谱法的一个主要优点是,可以在专门设计的条件下进行分离,以保持目标分子的稳定性和活性,而不会影响分辨率。
- 没有分子-基质结合步骤也可以防止对脆弱分子的不必要伤害,确保凝胶过滤分离通常具有较高的活性回收率。
- 由于其独特的分离方式,凝胶过滤色谱法已成功地用于从各种来源纯化蛋白质和肽。
- 凝胶过滤层析已经被用于分离各种核酸种类,如DNA, RNA, tRNA以及它们的组成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胞嘧啶和尿嘧啶。
例子
- 尿素梯度大小排斥色谱法从包涵体中高效分离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
- 用丙烯酰胺和葡聚糖凝胶柱分离鸡蛋溶菌酶。
8.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高效液相色谱是柱层析的一种改进形式,其中混合物的组分是根据它们与固定相的亲和性进行分离的。
高效液相色谱法原理
- 这种技术基于微分吸附原理,即混合物中的不同分子与固定相上的吸收剂有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
- 具有较高亲和力的分子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吸附,从而降低了它们在柱中的移动速度。
- 然而,亲和力较低的分子以较快的速度移动,从而允许分子以不同的分数分离。
- 这个过程和这里的柱层析稍有不同;溶剂在高达400个大气压的高压下被强制使用,而不是让它在重力下滴落。
图:高效液相色谱(HPLC)。图片来源:Toppr.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步骤
- 该柱是通过取一根玻璃管来制备的,玻璃管是干燥的,并涂上一层薄而均匀的固定相(纤维素,二氧化硅)。
- 然后将混合物加入到流动相中制备样品。样品从塔顶进入柱内,用高压泵以恒定速率通过样品。
- 然后流动相向下移动到检测器,以检测特定吸光度波长的分子。
- 分离出的分子可进一步用于各种目的的分析。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 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分析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物。
- 它是为了保持产品纯度和各种工业产品的质量控制。
- 这项技术也可以用来分离不同的生物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
- 这项技术速度的提高使这一过程更快、更有效。
HPLC示例
- 高效液相色谱已经用于测试不同抗体对埃博拉等疾病的有效性。
9疏水作用色谱法
疏水相互作用色谱法是一种根据分子的疏水程度来分离分子的分离技术。
疏水相互作用色谱原理
- 疏水相互作用色谱法的原理是基于两个具有疏水基团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 在这里,固定相是应用疏水性和亲水性基团的固体载体。
- 含有疏水区域的溶剂分子与疏水基团相互作用,从而将它们与具有亲水基团的分子分离。
- 然后通过施加具有降低盐梯度的洗脱溶液来逆转相互作用,从而使具有疏水基团的分子从固定相分离。
图:疏水作用色谱法。图像来源:美国制药评论.
疏水作用色谱法的步骤
- 柱的制备是玻璃管,玻璃管上有硅胶等固体支撑,上面附着苯基、辛基丁基等疏水基团。
- 将混合物加入到流动相中制备样品。
- 然后将样品从柱顶注入柱中。
- 带有疏水基团的分子与固定相的疏水基团形成相互作用。相比之下,没有这类基团的分子随着流动相移出色谱柱。
- 然后,将具有降低盐梯度的特定洗脱溶液通入柱中,从固定相中去除结合分子。
疏水相互作用色谱的用途
- 疏水相互作用色谱对于分离具有疏水基团的蛋白质极为重要。
- 这种技术比其他方法更合适,因为这种技术导致最小的变性活动。
- 同样,该方法也可应用于其它具有疏水基团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
- 这允许亲水性和疏水性生物分子彼此分离。
疏水相互作用色谱法实例
- 从粗提取物中分离植物蛋白。
10.离子交换色谱法
离子交换色谱是通过带电分子与带相反电荷的固定相以离子交换树脂的形式相互作用来分离带电分子的技术。
离子交换色谱原理
- 这种技术是基于带电树脂和相反带电的分析物相互吸引的原理。在这里,带负电荷/正电荷的离子发生交换,以除去带电荷的分子。
- 固定相首先被涂上特殊的电荷,在那里,具有相反电荷的混合物组分将结合在一起。
- 与带电组分具有较高亲和力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交换树脂然后与这些组分结合,取代相反的带电树脂。
- 然后使用不同的缓冲液去除阳离子或阴离子交换树脂组分络合物。
图:离子交换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的步骤
- 将填充有带正电或带负电树脂的柱作为固定相。
- 带有带电粒子的混合物随后通过柱子,在柱子上带电分子与相反带电的树脂结合。
- 如果使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带正电荷的分子现在与阳离子交换树脂结合,取代带负电荷的树脂。
- 同样,如果使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带负电荷的分子与阴离子交换树脂结合,取代带正电荷的树脂。
- 在色谱柱上加入适当的缓冲液,分离带电交换树脂复合物和带电分子。
离子交换色谱的应用
- 离子交换色谱法用于水的净化,其中正电荷离子被氢离子取代,负电荷离子被羟基离子取代。
- 该方法也是分析核酸水解后产物的有效方法。
- 离子交换色谱法也促进了金属和其他无机化合物的分离。
离子交换色谱法实例
- 从地壳中分离出的带正电的稀土离子。
- 从血清中获得的粗混合物中分离蛋白质。
11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是一种分离技术,使用的流动相是液体,分离可以在柱或平面上进行。
液相色谱原理
- 液相色谱法的过程是基于分子与流动相亲和力的原理。
- 若待分离组分与流动相亲和度较高,则分子随流动相移动,出柱速度较快。
- 然而,如果组分与流动相的相互作用程度较低,则分子移动缓慢,因此出柱较晚。
- 因此,如果混合物中的两个分子具有不同的极性,并且流动相具有不同的极性,那么这两个分子将以不同的速度通过固定相。
图:液相色谱法。图像来源:Vânia Margaret Flosi Paschoalin(研究之门).
液相色谱步骤
- 在固定相(纤维素或二氧化硅)施加在固体载体上的位置制备柱或纸。
- 将样品加入液体流动相,然后将其注入色谱系统。
- 流动相在出柱或纸的边缘之前经过静止相。
- 用洗脱液将分子从固定相中分离出来。
液相色谱法的应用
- 液相色谱法是分离有色溶液的有效方法,因为它们在分离后形成两条分离带。
- 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其他技术,因为它是相当简单和便宜的。
- 它可用于分离不溶于水的固体分子。
液相色谱法实例
-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改进的液相色谱法,用于生物分子的研究。
12.纸层析
纸层析是一种分离技术,在专用纸上进行分离。
纸色谱原理
- 纸色谱法有两种,基于两种不同的原理。
- 第一种是纸吸附色谱法,它基于分子和固定相之间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
- 具有较高亲和力的分子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吸附,从而降低了它们在柱中的移动速度。
- 然而,亲和力较低的分子以较快的速度移动,从而允许分子以不同的分数分离。
- 第二种纸层析法是纸层析法。它的原理是,纤维素纸上的水分作为固定相,分子随着流动相移动。
- 因此,分子的分离是基于它们对固定相的吸附强度。
- 另一个概念“保留因子”应用于纸层析中分子的分离。
- 分子的保留值是由分子移动的距离与流动相移动的距离的比值决定的。
- 不同分子的保留值可以用来区分这些分子。
图:纸层析。图像来源:伊约·克里斯蒂安·埃贝尔(研究之门).
纸层析的步骤
- 选择固定相作为优质纤维素纸。
- 以有机溶剂和无机溶剂的不同组合作为流动相。
- 大约2-200µl的样品溶液注入到纸的基线处,让它风干。
- 然后将装入样品的纸张小心地浸入流动相中,高度不超过1 cm。
- 当流动相接近纸张边缘时,取出纸张。
- 计算了保留系数,并采用不同的技术对分离的组分进行了检测。
纸色谱法的用途
- 纸色谱法用于检测各种药品的纯度。
- 它还可以用于检测各种样品中的污染,如食品和饮料。
- 该方法也可用于各种工业产品中杂质的分离。
- 化学实验室中反应混合物的分析也通过纸色谱法进行。
纸色谱的例子
- 纸色谱法用于分离油墨或其他有色饮料的混合物。
13.反相色谱法
反相色谱是一种通过液体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实现分子分离的液相色谱技术。
反相色谱原理
- 反相色谱的原理是基于两个具有疏水基团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 在这里,固定相是应用疏水性和亲水性基团的固体载体。
- 含有疏水区域的溶剂分子与疏水基团相互作用,从而将它们与具有亲水基团的分子分离。
- 然后通过施加具有降低盐梯度的洗脱溶液来逆转相互作用,从而使具有疏水基团的分子从固定相分离。
图:反相色谱分离步骤。图片来源:安妮特·莫瑟(研究之门).
反相色谱法的步骤
- 柱的制备是玻璃管,玻璃管上有硅胶等固体支撑,上面附着苯基、辛基丁基等疏水基团。
- 将混合物加入到有机和无机溶剂的流动相中制备样品。
- 然后将样品从柱顶注入柱中。
- 带有疏水基团的分子与固定相的疏水基团形成相互作用。相比之下,没有这类基团的分子随着流动相移出色谱柱。
- 然后,将具有降低盐梯度的特定洗脱溶液通入柱中,从固定相中去除结合分子。
反相色谱法的应用
- 反向色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相结合,越来越多地用于生物分子的分离。
- 这也被用于药物、代谢物和活性分子的分析研究。
- 也可用于去除各种环境样品中的杂质。
反相色谱的例子
- 疏水相互作用色谱法是反相色谱法的一个例子,该技术用于从混合物中分离蛋白质。
14.薄层色谱法(TLC)
薄层色谱是一种分离技术,固定相作为一层薄层应用于固体支撑板和流动相。
薄层色谱(TLC)原理
- 这种色谱技术的原理是,当对固定相有亲和力的组分与固定相结合时,混合物的组分被分离。相反,其他组分用流动相洗脱。
- 底物/配体与固定相结合,使组分结合的活性位点暴露出来。
- 现在,混合物通过流动相,在流动相中,具有底物结合位点的组分与固定相上的底物结合,而其余组分用流动相洗脱。
- 分离后,分子在整个固定相的不同位置被视为斑点。
- 分子的检测是通过各种技术进行的。
图:薄层色谱法(TLC)。图像来源:MZ分析技术有限公司.
薄层色谱法(TLC)的步骤
- 将固定相均匀地涂抹在固体支撑物(玻璃、薄板或铝箔)上并烘干。
- 样品以斑点的形式注入固定相,在板边缘上方约1cm处。
- 然后将样品加载板小心地浸入不超过1厘米高度的流动相中。
- 在流动相到达板边缘附近后,取出板。
- 保留因子的计算方法与纸上色谱法相同,分离的成分通过不同的技术进行检测。
薄层色谱法(TLC)的用途
- 薄层色谱法通常在实验室中进行,以鉴别混合物中存在的不同物质。
- 这项技术有助于法医分析纤维。
- TLC还允许对各种药品进行分析。
- 它有助于鉴别药用植物及其成分。
工具书类
- (2018)。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原理与技术(8编)。剑桥大学出版社:纽约。
- C O 'Fagain,康明斯,p . M。&奥康纳b.f.(2017)。凝胶过滤色谱法。分子生物学方法(Clifton, N.J.),1485, 15–25.https://doi.org/10.1007/978-1-4939-6412-3_2
来源
- 3% – https://rd.springer.com/protocol/10.1007/978-1-4939-6412-3_2
- 1% – https://www.toppr.com/ask/question/chromatography-is-a-method-of-separation-which-works-on-the-principle-of/
- 1%——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47556773_Hydrophobic_Interaction_Chromatography
- 1%——https://brainly.in/question/17535676
- 1% – https://answersdrive.com/what-is-the-stationary-phase-in-chromatography-73174
- <1% – https://www.workplacetesting.com/definition/1293/mobile-phase
- <1% – https://www.ukessays.com/essays/biology/the-separation-of-compounds-of-different-polarity-biology-essay.php
- < 1% - https://www.thoughtco.com/gas -色谱- 4138098
- < 1%, https://www.studyread.com/types-of-chromatography/
- < 1%, https://www.studyread.com/chromatography-definition-principle-techniques/
- < 1%, https://www.slideshare.net/shishirkawde/ion-exchange-chromatography
- < 1%, https://www.slideshare.net/jabirrahaman/mobile-phase-in-chromatography
- <1% – https://www.slideshare.net/GamalAbdulHamid/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hplc
- < 1%, https://www.slideshare.net/ajithnandanam/hydrophobic-interaction-chromatography-hic-theory-and-principle
- <1% – https://www.shimadzu.com/an/gc/support/fundamentals/gc.html
- < 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neuroscience/chromatography
- < 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materials-science/gel-permeation-chromatography
- < 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earth-and-planetary-sciences/thin-layer-chromatography
- <1%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chemistry/reverse-phase-liquid-chromatography
- < 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chemistry/mobile-phase-composition
- < 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chemistry/liquid-liquid-chromatography
- < 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biochemistry-genetics-and-molecular-biology/ion-exchange-chromatography
- < 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biochemistry-genetics-and-molecular-biology/mobile-phase-composition
- < 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agricultural-and-biological-sciences/anion-exchange-resins
- < 1%,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09743873_Separation_techniques_Chromatography
- < 1%,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59701045_Modeling_of_salt_and_pH_gradient_elution_in_ion-exchange_chromatography
- < 1%,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23628077_Separation_and_removal_of_metal_ions_from_dilute_solutions_using_micellar-enhanced_ultrafiltration
- < 1%, https://www.quora.com/What-is-the-basic-principle-of-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
- <1% – https://www.quora.com/What-is-Adsorption-Chromatography
- <1% – https://www.phmethods.net/sites/default/files/10.5530phm.2017.8.1.pdf
- < 1%, https://www.pharmatutor.org/articles/flash-chromatography-area-applications
- < 1%,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6175345
- < 1%,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8179225
- <1%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174051/
- < 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529816/
- <1% – https://www.mdpi.com/2223-7747/6/4/42/htm
- < 1%, https://www.lenntech.com/Data-sheets/Ion-Exchange-for-Dummies-RH.pdf
- < 1%, https://www.lenntech.com/Data-sheets/Dowex-Ion-Exchange-Resins-Fundamentals-L.pdf
- < 1%, https://www.jove.com/science-education/10187/gas-chromatography-gc-with-flame-ionization-detection
- < 1%, https://www.jove.com/science-education/10156/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
- < 1%, https://www.cytivalifesciences.com/en/us/solutions/protein-research/knowledge-center/protein-purification-methods/ion-exchange-chromatography
- <1% – https://www.coursehero.com/file/p745k85/Smaller-molecules-enter-the-pores-of-the-resin-and-diffuse-further-into-the/
- <1% – https://www.coursehero.com/file/p2nmhim/Figure-1-shows-a-beaker-containing-mobile-phase-and-a-prepared-paper-stationary/
- < 1%, https://www.column-chromatography.com/blogs/application-of-column-chromatography-in-pharmacy
- <1% – https://www.chemguide.co.uk/analysis/chromatography/paper.html
- < 1%, https://www.chemguide.co.uk/analysis/chromatography/hplc.html
- <1% –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stationary-phase-chromatography
- < 1%,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paper-chromatography
- <1% –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cation-exchange-resin
- < 1%, https://www.bio-rad.com/en-us/applications-technologies/cation-exchange-chromatography?ID=MWHB018UU
- < 1%, https://www.bio-rad.com/en-us/applications-technologies/anion-exchange-chromatography?ID=MWHAZ4C4S
- < 1%, https://www.bio-rad.com/en-uk/applications-technologies/anion-exchange-chromatography?ID=MWHAZ4C4S
- <1% – https://www.bio-rad.com/de-de/applications-technologies/cation-exchange-chromatography?ID=MWHB018UU
- <1% – https://www.biologydiscussion.com/biochemistry/chromatography-techniques/top-12-types-of-chromatographic-techniques-biochemistry/12730
- <1% – https://www.bbc.co.uk/bitesize/guides/zgt6b82/revision/3
- < 1%, https://www.bbc.co.uk/bitesize/guides/zgbqtfr/revision/7
- <1% – https://www.answers.com/Q/What_is_the_role_of_stationary_phase_in_chromatography
- < 1%, https://vlab.amrita.edu/?sub=2&brch=191&sim=341&cnt=1
- < 1%, https://satyapsingh.files.wordpress.com/2012/09/chromatography-and-distillation.pdf
- < 1%, https://sargenttexas.org/chromatography-2/
- < 1%, https://pediaa.com/what-is-the-difference-between-mobile-phase-and-stationary-phase/
- < 1%, https://pediaa.com/difference-between-normal-phase-and-reverse-phase-chromatography/
- < 1%, https://oneofchemistry.blogspot.com/2011/10/thin-layer-chromatography-and-column.html
- <1% – https://medical-dictionary.thefreedictionary.com/Flash+柱+色谱法
- <1% – https://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2F978-3-319-45776-5_12
- < 1%, https://instrumentationtools.com/chromatography-questions-answers/
- <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ationary_phase_(化学)
- <1%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tardation_factor
- <1%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nolithic_HPLC_column
- <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tabolomics
- <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romatography, _thin_layer
- <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romatography
- <1% – https://en.wikibooks.org/wiki/Proteomics/Protein_Separations_-_Chromatography/Hydrophobic_Interaction_Chromatography_(HIC)
- < 1%, https://core.ac.uk/download/pdf/147603501.pdf
- <1% – https://chrominfo.blogspot.com/2020/06/
- <1% – https://chem-net.blogspot.com/2013/07/what-is-gas-chromatography-gc.html
- < 1%, https://chemistry.missouri.edu/sites/default/files/class-files/new_chromatography_lab_2.pdf
- <1% – https://chem.libretexts.org/Bookshelves/Ancillary_Materials/Demos%2C_Techniques%2C_and_Experiments/General_Lab_Techniques/Thin_Layer_Chromatography
- <1% – https://chem.libretexts.org/Bookshelves/Analytical_Chemistry/Supplemental_Modules_(分析化学)/仪器分析/色谱/高效液相色谱
- <1% – https://byjus.com/chemistry/thin-layer-chromatography/
- < 1%——https://answersdrive.com/what——————极性作用-在-色谱- 7022293
- <1% – http://www.open.edu/openlearn/science-maths-technology/science/biology/nucleic-acids-and-chromatin/content-section-2.4
- <1% – http://vlab.amrita.edu/?sub=2&brch=191&sim=341&cnt=1
- < 1%, http://orgchemboulder.com/Technique/Procedures/Columnchrom/Columnchrom.shtml
- <1% – http://europepmc.org/abstract/MED/28058406
- <1% – http://biotechisfuture.weebly.com/uploads/1/4/1/6/14160671/affinity_chromatography_1.pdf